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迁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班马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固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上奏符命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
兢兢业业,惧于不称。
宗室广饶侯刘京上书言:「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
天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
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于未央宫前殿
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后汉·尹敏传》注作铜章)
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骑都尉崔发等视说。
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贺良谶书臧兰台
以为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
尚书·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周公居摄称王之文也。
《春秋》隐公不言即位,摄也。
此二经周公、孔子所定,盖为后法。
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敢不承用!
臣请共祀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
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
居摄三年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
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
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汉书·王莽传》上:上奏太后云云,奏可。)
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东汉 · 尹敏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
六沴作见,若是供御,帝用不差,神则大喜,五福乃降,用章于下。
若不供御,六罚既侵,六极其下。
供御则天报之福,不供御则祸灾至。
欲尊六事之体,则貌、言、视、听、思、心之用,治六事之揆以致乎太平,而消除轗感轲孽害(《续汉·五行志一》注补引《续汉书》「建武二年尹敏上疏」)
桓谭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四、《太仓稊米集》卷四五
惟人主之好恶为能移天下之俗。
人主之所好,天下翕然从之,不待赏而后劝。
人主之所恶,天下倏然违之,不待罚而后沮。
然则非人主之好恶能移天下之俗也,其势然也。
何以言之?
上之所好而吾从之,则君必喜。
喜而不已,甚者至于高爵以贵之,厚禄以富之。
上之所恶而吾违之,则君必怒。
怒而不已,甚者至于刀锯以戮之,鼎镬以烹之。
夫以人主之好恶而视天下之从违,祸福之至捷若影响,则天下之俗其有不移于上之所化者鲜矣。
人之情岂不欲舍死亡而求利达,以谓与其背世以蹈死,孰若殉世以求荣。
于是士之偷合取容以自媚其身者,其说以谓吾能一切苟简以徇人主之好恶。
虽宠幸亲昵之私固未易得,而流窜僇辱之祸亦庶几其免矣。
当是时,以其徇天下之好恶举世莫不皆尔。
有人于此确然自信而无所疑,毅然自守而不可夺,爵禄不能劝之使从,刑僇不能威之使惧,非天下之大豪杰,吾知其不能矣。
余于东京而得桓谭焉,是所谓天下之大豪杰者也。
初,王氏托符命以攘神器,一日除拜公卿数百人。
王兴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
二人皆莽按符命而求得之,由卖饼而登用以示神焉。
士亦何敢不为符命之说?
刘歆,汉宗室也,始以应谶易名,其后乃为莽国师
扬雄汉儒宗也,乃以符命取讥当时。
默然不闻其有一言也。
此余所以谓其为天下之大豪杰者也。
世祖以英武有为之资,仗大义以平新室之乱,神机妙算,动无违策,故能整坠绪于既绝之后,援斯民于涂炭之中。
虽汤武之业远过,而乃笃意于谶书,曾无以少异于莽焉。
夫亲值其乱,将以易乱而归之正,乃反蹈其覆车之辙而不知,此何理也哉?
宛人李通始以图谶说光武起义兵,又其在长安时,彊华关中奉《赤伏符》。
其后群臣托以说光武起大位,至其祝文告天皆引谶记。
中元二年,乃宣布图谶于天下,则其信之可谓笃矣。
及其即位,乃以谶文用孙盛大司马,众论始不悦。
又按《赤伏符》,王梁、王卫作,光武乃拜王梁大司空焉。
夫用大臣不以功德而专用谶纬,此与王兴、王之事何以异哉?
自是政无小大皆决于谶。
至于郑兴以「不善为谶」坐为帝怒,而尹敏乃以「君无口,为汉辅」之语竟取摈斥,举天下之士皆从而为符谶之说矣。
于是时上疏抗论,力诋谶之非经,几不免杀,非信道之笃而能然乎?
展转于新室纷更之馀,终不肯一言以取媚于时。
及中兴之后,谶说益,而犯颜力诤以辨其非,则其人自视岂随其波而汩其泥者哉?
故曰:士有特立独行,不移于举世之所好而自信其道者,然后可以谓之大豪杰也。
隋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孙资阴谋。
晋宣入辅。
郑译矫制。
隋文受遗。
自此而有魏人。
从斯以迁周鼎。
盖天厌乱德。
神诱其衷。
若妄指河冰。
遂成王业。
误击金鼓。
仍启霸国也。
况体貌奇特。
仪表绝人。
太祖之钦明。
异其风骨。
宪王之聪察。
惮以非常。
韦鼎一见以委诚。
赵公闻名而进女。
是以称刘季之灵怪者。
不谋同词。
说中兴之应谶者。
往往偶语。
属周多世故。
祸难荐臻。
始以后父之尊。
遂受托孤之寄。
骑虎不下。
掎角是因。
不利孺子
非唯管叔之言。
社稷输人。
宁止休公之对。
所以尉迟举魏。
从乱如云。
王谦据蜀。
其徒若市。
遂能驱驾豪杰。
委任忠良。
不下庙堂。
天下大定。
然后讴歌允集。
文物满庭。
卿云晓聚。
长星夜扫。
拱揖而朝偫后。
升坛而类上帝。
绍舜禹之遗躅。
汉魏大名
于是流旷荡之元风。
浸淳古之膏泽。
削秋荼之繁令。
革亡国之哀声。
加之以恪勤。
广之以质素。
太阳满昆虫之穴。
湛露垂行苇之苕。
教人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俄属陈朝丧德。
江海扬波。
自绝于天。
结怨于下。
乃以开皇八年十月
少昊之秋气。
动文昌之将星。
下蜀汉之舟。
翩翩龙跃。
集幽并之骑。
萧萧马鸣。
一苇而可以横大江
三令而可以陵汤火。
蒋山苦战。
子文之魂魄飞扬。
建业大崩。
叔宝之金汤不守。
既遭岸上之虎。
非复水中之龙。
斩伯噽以谢陈人。
陆机而慰吴士。
春波暂洗。
污俗咸新。
秋露一零。
弊化斯改。
乃下制曰。
今率土大同。
含生遂性。
内外职位。
遐迩黎人。
家家自脩。
人人克念。
使不轨不物。
荡然俱尽。
此乃忧勤之心。
见于动静。
故使六合之中。
观如晓日。
八纮之内。
若遇新晴。
况复尽力于人。
励精为政。
躬亲以率下。
因心以感物。
烟火万里。
风雨四时。
野有击壤之歌。
天无垂象之诫。
元□丹徼。
烟燧不惊。
玉槛金河
波澜久息。
天子登云台而访道。
实垂拱而无为。
公卿指日观以推诚。
愿升中而每竭。
可谓尽美矣。
未尽善也。
然天性既猜。
素无学术。
意不及远。
政惟目前。
是以牝鸡司晨。
谗人罔极。
剖符罕山河之固。
同盟多剪黜之悲。
恩不终于有功。
罚每深于无罪。
启阋墙之兆。
借实沈之兵。
杨素决其波。
张衡注其隙。
柳远草制。
房陵尚遥。
穆子授戈。
竖牛仍在。
祸非天降。
衅是人谋。
是以知隋运之不永矣。
君子曰。
昔陆孟知中兴之微。
宣帝始重儒术。
李通称汉家之命。
世祖专信谶文。
时好既行。
其流遂广。
子云符命。
尹敏伪言。
即其类也。
高祖少爱不经之谈。
遂好迂诞之说。
所以王劭顺旨。
袁充取容。
赏溢邱山。
恩深江海。
岂不弊乎。
又祥瑞者。
圣人之应也。
至若八百集于孟津
六王至于陔下。
周人岐山之北。
晋众江汉之南。
负乐就陈。
携手适宋。
牛马内向。
偫盗外奔。
宗社乂安。
黎民不散。
此瑞之上也。
若乃连珠共轸。
的砾清汉之涯。
合璧齐辉。
光芒黄道之上。
四时不爽。
百谷用成。
家有孝慈。
人怀礼义。
此善之应也。
至如白鹿朱雁。
璚露卿云。
鸠雀异毛。
草木殊状。
此并沐我皇泽。
煦我帝
圣人圆城之中。
天子生成之物。
岂足表太平之日。
显休明之辰。
而隋主好之。
意不能尽。
遂令巧伪相半。
何其薄哉。
石虎之有中原也。
膻胡臭羯。
牧马驱羊。
子女殁于淫昏。
文物尽于锋镝。
犹得厌六马。
驾四麟。
燃连理之材。
煮白雉之肉。
若天道不惑。
应降以灾。
由斯而谈。
断可知矣。
隋之眷眷。
复何为哉。
问曰。
晋克金陵
功多者属吏
隋平建业
德俊者尤□岂争名于朝。
事必须此。
将廉耻道尽。
莫畏书乎。
君子曰。
晓兵之家。
因敌变化。
故有功成请罪之义。
君命不受之谈。
今者王浚乘风。
贺若先战。
苟有大利。
何细瑕。
方知责兵士之污宫闱
军司之隐玉帛。
岂不狭乎。
始知范燮后入。
孟侧不前。
郤克有词。
冯异不语。
时无君子。
斯焉取斯。
岂与夫自伐无惭。
奋髯直出。
而相类乎。
又问曰。
王者初兴。
必有佐命。
莫不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白云之郁应龙。
清风之集雕虎。
不以夷险易志。
不以远近隔心。
千载一时。
其来尚矣。
三代以前。
缅邈无际。
两汉之后。
声名可寻。
若乃庇俗匡时。
体国经野。
谋出心膂。
政待股肱。
但清济之入浊河。
波澜莫辨。
蚊虻之附骥尾
迟速罔知。
既因论讨之馀。
愿示悬衡之末。
君子曰。
神人无功。
达人无迹。
张子房元机孤映。
清识独流。
践若发机。
应同急箭。
优游澹泊。
神交太虚。
非诸人所及也。
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刘煜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
可谓天下之菁英。
帷幄之至妙。
中权合变。
因败为功。
爰自秦汉。
讫于周隋。
相薰。
惟有此矣。
萧何镇静关中
寇恂之安辑河内
亮相蜀。
张昭辅吴。
茂宏之经理琅琊
景略之弼谐永固。
刘穆之众务必举。
遵彦百度惟贞。
苏绰共济艰难。
高颎同经草昧。
虽功有大小。
运或长短。
咸推股肱之材。
悉为忠烈之士。
若乃威以静国。
谋以动邻。
提鼓出师。
三军贾勇。
置兵境上。
千里无尘。
内外兼材。
孔明景略也。
崔浩云。
王猛苻坚管仲
刘裕是德宗之曹瞒
孙盛云。
孔明善辅小国。
子产之流也。
斯言中矣。
福清陈氏墓志铭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二、《苏魏公文集》卷六二
夫人陈氏,讳池安赞善大夫、知循州讳庄之女,宁国军节度推官福清王君讳硕之妻。
其先世占籍光州固始,唐季避地徙,今为福州罗源人
赞善乃信厚长者,远财好义,又有文称。
祥符元年第,后调池州青阳,实生夫人,故以州命名。
福清县君范氏独一女,二亲无所分其爱,故拊育尤至。
自稚而笄,姆傅勤诲,有以成其谨饬之性焉。
既择嘉配,乃归王氏。
夫才妇顺,遂宜厥家。
事姑能适其志,周旋族属,上下皆得其欢心。
节推君困于州县,夫人数寓他州,躬服劳苦,先之以俭约。
亲戚有以贫来告者,随家之所有以赈之,至奁珥无存者,亦不以累意也。
处闺门,训子侄,如其家法,故子侄承其教,皆有学艺,以至于成立焉。
享年六十有一,以熙宁八年六月丙辰疾终于丹阳仲子之官舍。
后二年春二月丙申,葬湖州乌程县九元乡西贤村帆樯山之南原。
节推君先六年卒,既葬矣。
至是合祔焉,礼也。
子男三人:长伯夔,举进士
次仲龙,润州丹阳
幼季稷,早卒。
女八人:适长林开,徐州司法参军朱炳进士杨价、彭琏,馀杭公佐进士刘绩、邵旦、吴劢。
初,夫人常以赞善君丧久不得葬为忧,迨病且革,语不及他事,惟以此属家人曰:「我自为若家妇,无一不足者,独二亲旅殡数十年,毕生之痛无甚于此。
若辈能为我择日月以礼襄事,吾瞑目无憾矣」。
诸孤泣血奉其遗戒。
呜呼!
夫人有子矣。
节推君之治行,则有侍御蒋君颍叔之志在焉。
此独叙夫人之大略云。
铭曰:
幽閒慎静,女子之行。
和柔孝慈,是谓姆师。
婉彼夫人,亦允蹈之。
既明且智,彤史之贻。
闺门雍雍,姑严妇恭。
夫荣厥绪,子绍其宗。
胡不寿考,遽绝音容?
帆樯之葬,良人是从。
再和班字三首 其二 宋 · 晁说之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公来前有约,更望少微閒。
烂醉新醅酒,能忘旧隐山。
琼瑶虽并质,尘土会凋颜。
永夜陶陶语,令人愧尹班(自注:尹敏班彪。《广绝交论》云:尹班陶陶于永夜。)
惠叔圹记绍定四年七月 南宋 · 柳孟仁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六、《续括苍金石志》卷二
先君讳宽夫字惠叔,第廿二。
自晋分东西眷,世为处州丽水浮云人
曾祖□,不仕。
祖深,故迪功郎
父可久,故将仕郎
母叶氏,太师卫国公枢密翥亲妹。
公出镇会稽,该遇绍熙五年明堂恩,折京秩,以迪功郎□补,初莅章贡户,丁□艰,□授宜春簿。
次□阳知录,次宰邑安□望□,再调华亭盐事,改通直郎,致仕。
先娶龙泉林氏,无出。
松阳刘氏,生子六人:长男孟仁,娶平阳陈氏;
次仲隽,娶同里徐氏;
幼季,娶王氏。
长女适郡城修职郎、□徽州绩溪簿赵汝算;
次继姻;
幼适里人嗣祖而亡。
先君生于乾道己丑三月十五日辰时,卒于绍定戊子二月十八日戌时,享年六十。
母刘氏,后一月继丧,葬于东塘雷冈
孟仁等谨卜辛卯年七月初一日乙□奉灵轩窆于角山之阳,泣血敬志诸圹。
亥山巽向。